不望天山山顶雪 错把南疆认江南

发布时间:2023-11-27浏览次数:678文章来源:tyc1286太阳成集团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玲玲

  “无边天际下,黄沙漫漫,环顾四周,不知道哪里是它的边缘……”

  20年前,西部计划志愿者王棏来到塔里木盆地,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他吃力地在沙漠中行走,看着地表形成的一条条斑纹,觉得就像是时光刻在沙漠上的指纹。

  “沙漠是那么无情,生命几乎在这里绝迹。从古到今,吞噬了楼兰、小河、精绝……连当年的丝绸之路,都只能小心翼翼地从它的边缘经过。”王棏被深深震撼了。

  向东是繁华的城镇,向西是荒凉的沙漠。和无数个投身开发建设热潮的兵团人一样,王棏抖一抖身上的沙土,将根深深扎在西陲。

  “不望天山山顶雪,错把南疆认江南”。绵亘古今的沙漠边缘荡起层层碧波,一师阿拉尔市焕发出蓬勃生机,目前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每一片绿野都映衬着安居乐业的笑脸,每一处繁华都是履行职责使命的见证。

  以往,走进浩瀚的“死亡之海”,王棏常会惊叹大自然的残酷;如今,悦赏沙海变桑田、塞外建绿洲,他更感慨兵团人不屈奋斗创造的奇迹。

沙海播绿 “塔河明珠”熠熠生辉

鸟瞰阿拉尔市一隅(摄于10月25日)。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辉 摄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过云层喷薄而出,沉睡了一夜的阿拉尔市在朝阳中醒来,闪烁着微光。这座祖国边陲的军垦城市,与连绵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蜿蜒的塔里木河融为一体,向世人展示着独有的魅力。

阿拉尔市居民在晨练(资料图片)。李向文 摄

  行走在这座城市,不禁为沙海边的绿色画卷深深陶醉:草地赏心悦目,树间飞鸟鸣唱,楼房鳞次栉比,道路四通八达。塔里木河发源地,丝绸之路必经地,昆岗文化掘客地,三五九旅传承地,“塔河明珠”在南疆大地熠熠生辉。

一师十六团团部风景秀美(摄于10月24日)。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辉 摄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一师阿拉尔市书写着“亘古大漠起宏图、戈壁惊开新世界”的传奇。

阿拉尔市街边公园里,市民在休闲娱乐(摄于10月25日)。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辉 摄

  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挺进西北、解放新疆。

  风雷动,旌旗奋,1949年9月,进疆部队在甘肃酒泉集结。王震将军指着地图向大家说:新疆这一大块地方占全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帝国主义正在策划阴谋,想把它同祖国分开。如果这一大块地方被搞走了,我们的国家还成什么样子?!

  为巩固新疆和平起义成果,1949年10月,王震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第六军凯歌进新疆。1949年11月,第二军步兵五师进驻阿克苏,将五星红旗插进塔里木盆地。

  这是一块千百年来人迹罕至的地方。

  广阔无垠的大漠长河、苍莽险峻的天山山脉,组成了独特的瑰丽风景。但同时,这里黄沙滚滚,气候恶劣,处处可见枯死的胡杨,塔克拉玛干沙漠如一匹巨兽,有着桀骜不驯的野性。

  它连绵无垠,是世界第二大、中国最大的流动性沙漠,仅次于鲁卜哈利沙漠。

  它干旱至极,被形容为死亡之海、生命禁区,年降水量只有可怜的10毫米至38毫米。

  进入这片沙海,人们无不为其寂静荒凉、浩瀚无边所震撼,感慨生命的短暂与渺小。如此严峻的环境下,一切都得以“站稳脚跟”为前提。

  对战士们来说,能“进得来、打得胜”,但扎下根却面临巨大挑战。

  脱下军装,刀枪入库,扶犁生产,很快,兵团组织的一支踏勘测绘队伍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实地勘测,吹响了进军塔里木的号角。

  大漠空旷寂寥,偶有小小的灰色蜥蜴跑过,留下一串足迹。战士们在荒无人烟的沙漠走了许久,才看见一间木屋。屋里住着一位维吾尔族老人,他就是后来被称为“塔河老人”的巴吾东。

  当时,巴吾东正患眼疾,卫生员用眼药水治好了他的病,老人称眼药水是“神水”。后来,人们把医院建在了给巴吾东点“神水”的地方,把气象站设在了巴吾东观察塔里木河流量的高地,把塔里木河农业大学(现塔里木大学)建在了巴吾东放羊的地方。

  面对更多不毛之地,战士们认识到:要防沙,必须要播绿!屯垦大业由一把锄头、一粒麦种开启,第一缕烟火、第一间房屋、第一块耕地、第一排树木、第一片绿洲……自此,这里有了学校、工厂、医院、商店等,曾经的荒芜之地,渐渐充满生机和活力。

  “你们是画家,但你们不是画山画水,而是画社会主义、画共产主义。你们用勤劳的双手去开发建设,去创造财富……我们实现水利化后,就从‘老天爷’手中夺回了特权,把闸门打开就下雨,把闸门一关就放晴。我们的权力不得了啊!”20世纪60年代,在四处掀起的防沙治沙、开荒造田热潮中,时任兵团副政委的张仲瀚同志为奋斗者们描绘美好未来。

  为了让沙漠披上绿衣,一支支队伍不断向前。在初到一师六团时,战士们被遍地白茫茫的荒凉盐碱地震惊了,遂取名“荒地镇”。

  截河引流、筑坝蓄水、挖渠开荒、兴修水利,退休职工杨飞鹏回忆,那时没有油和柴,大家就用盐水掺着苞谷面凑合吃,肩挑背扛,连拾粪都用手。“上班一担肥,下班一担草,中午打沙枣,晚上运肥料”,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战士们以火一样的热情战天斗地,引水排碱,开荒种田。

  明晃晃的太阳下,六团很多土地四季如被白雪覆盖,播苗苗不活,栽树不结果。洗盐压碱,很多人长期泡在盐碱水里,腿脚裂开一道道血口子,丝丝血迹渗入水中。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种植禁区”出现奇迹,水稻、林果业成为团场支柱产业。

  从茫茫大漠、荒无人烟,到绿树成荫、万家安居,如六团一样,一个个团场、一个个连队、一座座城镇在塔里木河两岸拔地而起。60余载风云激荡,少年已白头,兵团人把荒漠变成绿洲,把戈壁变成良田,创造了塞外胜似江南的人间奇迹,一师阿拉尔市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厚植绿色 生态屏障坚不可摧

一排排整齐的防护林把一师十四团的农田划成方、连成网(摄于10月27日)。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辉 摄

  入秋后的一师一团,棉田银海泛涛,枣园硕果累累,城镇流光溢彩,在金银川镇,处处是丰收的美景。

1960年初,农一师(现一师)军垦战士在阿拉尔开垦戈壁荒滩。据本报资料库

  60多年前,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地处塔里木盆地,风沙肆虐,土壤含盐量高达10%的地方,会变成一个绿浪翻滚、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一师十一团工作人员在观察四翅滨藜长势(摄于10月26日)。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玲玲 摄

  作为我国沙尘暴高发区,一团所在的塔里木盆地曾经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严重的干旱地区之一,处处是沙漠戈壁,只有一丛丛骆驼刺和不知名的野草。

工作人员在阿拉尔市如意湖打捞水草(资料图片)。官跃志 倪玲 摄影报道

  “以前路过这里的商贾极度饥渴时掘井找水,只挖出一些流沙,就取名‘沙井子’。”一团党委书记、政委王小强说,60多年后的今天,这里已是粮食满仓、瓜果飘香,“沙井子”变成了“金银川”。

  仲秋时节,一团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火热开场,葡萄、红枣、蜜桃、苹果、香梨、无花果等30多种农特产品汇成一幅多彩的丰收图卷,演出高潮迭起,展区人山人海,职工群众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科学治理筑牢了绿色屏障,实现了生态巨变。”王小强说,一团历届党委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开展治沙治水和森林草原保护工作,打造特色农业强镇,棉花品质在兵团各师市中名列前茅,粮油面积、产量实现双增长。

  在一连职工苏畅的棉花地里,采棉机隆隆驶过,吐出一个个金黄色的棉花包。2022年,他种植的54亩棉花籽棉平均亩产近500公斤。

  “以前,这里都是盐碱滩,明晃晃地刺眼;如今,这里处处是高标准农田、高产田。”苏畅感叹。

  2022年,一团在巩固防沙治沙成果的同时,推行棉花品种“一主一辅”模式,优质棉花品种“塔河2号”种植面积19.2万亩,占棉花种植总面积的85.8%。今年,一团棉花种植面积在20万亩左右,成为一师优质高产棉花种植基地。

  经过阡陌纵横的农田,一个大气整齐、秀美洁净的城镇映入眼帘。这个“小而精、秀而美”的军垦特色城镇,就是金银川镇。

  “金银川、金银川,金山银山满天山;西域南泥湾,如今变江南,连队成了聚宝盆,团部变新城……”这首歌谣在一团传唱至今。

  在一师阿拉尔市,每一个人都对绿色情有独钟;每一处绿色,都浸染着艰辛和汗水。当好生态卫士,建设绿色家园,黄沙中、苍穹下,绿意在蔓延,精神在延续。

  进入深秋,一师阿拉尔市飞播造林工作紧锣密鼓展开,今年飞播造林作业面积突破30万亩。

  多年来,一师阿拉尔市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坚持不懈与风沙作斗争,开渠引水、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排盐治碱、节水灌溉。特别是自2013年实施“三五九林业生态工程”以来,进一步有效遏制了沙漠蔓延,年降水量比过去增加了60%,春秋两季风力强度大幅降低、刮风次数明显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2020年以来,一师阿拉尔市先后实施了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工程等生态项目建设,新增四翅滨藜、梭梭、沙拐枣等灌木林8万亩,完成封沙育林22.5万亩,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2万亩。截至2022年年底,森林面积达229.82万亩,人工生态林25.4万亩,国家级天然林113.2万亩,在沙漠边缘构筑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生态屏障。

  在一师阿拉尔市,绿洲正逐步向沙漠内部延伸,形成了以绿洲外围荒漠生态林、防风固沙基干林、绿洲内部农田防护林、居民区绿化林为主体的四级生态防护体系,沙漠边缘多层生态防护系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一师阿拉尔市加快城市绿道、生态廊道、口袋公园、滨河湿地等城市高品质绿色空间建设,促进生态空间与公共生活有机融合。

  近年来,一师阿拉尔市加快各类公园绿地建设,“见缝插绿、空白补绿”,运用植物配植、管网敷设、园林小品等建设内容,投资1.42亿元,新建改建仲瀚广场、幸福路游园等20余处公园游园,以及滨河路、秋收大道等20余条市政道路,新增绿地面积约450公顷。

  绿地赏心悦目,楼房鳞次栉比,公路四通八达,小区曲径通幽,“塞外江南”令人惊叹。近年来,阿拉尔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从茫茫沙海,到“植绿”“赏绿”“享绿”,一师阿拉尔市各族职工群众不仅有了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惬意,更在坚不可摧的绿色生态屏障中提升了扎根边疆创造美好生活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因地制宜 大漠戈壁成为金山银山

被林木簇拥着的一师十四团棉田(摄于10月27日)。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辉 摄

  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从一师阿拉尔市前行40公里,就到了“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一师十一团,秋阳下,大片大片的农田、果园与城镇交相辉映,如一幅五彩斑斓的油画。

一师六团三连职工康纪强种植的苹果树枝头硕果累累(摄于11月5日)。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辉 摄

  初建团时,十一团被荒漠戈壁围困,一副“面黄肌瘦”的模样。现在的十一团,从城镇到连队、从瓜果到粮棉、从田野到市场,色彩明媚,层次丰富而饱满。

  路边枣园里,颗颗红枣像宝石般挂满枝头。在十一团十连“冬枣小镇”,红枣迎来丰产期,职工谭明祥带着家人开杆打枣。

  “沙漠良田里,种出的红枣特别甜。”谭明祥说,“今年的红枣个头大、色泽亮、品质好,亩均产量达1吨多,采完就拉到加工厂加工销售。”靠着种植红枣,谭明祥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龙辉是十一团七连职工,十几年前开始种植灰枣和冬枣,近年年均收入超过20万元,他买了轿车,在阿克苏市、阿拉尔市都购置了楼房。

  “团场虽然干旱少雨,但昼夜温差大,沙土地里种出的红枣枣型更加饱满、含糖量更高、口感清脆。”龙辉说,十一团冬枣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好,今年冬枣在市场上十分抢手。

  靠沙吃沙,十一团党委大力发展特色优势林果业,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职工”经营模式;引进阿拉尔市塔克拉玛果业有限公司,投资4亿元建起南疆最大的冬枣产业基地,亩产值达到上万元。

  迎着朝阳,阿拉尔市疆南五俏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雷露蕾来到位于十一团的厂区,检查加工、仓储、冷链建设。

  扎根大漠边缘,将优质红枣销到全国,近年来,雷露蕾打造的“西域百果”品牌红枣受到消费者的青睐。2018年,她领办的阿拉尔市方圆林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21年入选全国第三批农工合作社典型,带动师市500余户种植和养殖职工增收创收。2022年,该合作社产值超过6300万元,被一师阿拉尔市评为“经济贡献突出企业”。

  “沙漠美人,红颜天成”,有人这样形容大漠边缘产出的优质红枣。随着防风治沙、生态建设的深入推进,像十一团一样,在塔里木盆地,红枣树大片大片地成长起来,新疆红枣种植面积480多万亩,一师阿拉尔市就占到了十分之一。

  一棵棵红枣树成为一道道绿洲防沙墙,一颗颗红枣成了职工群众致富的“小金果”。一师阿拉尔市打造的红枣产业集群成为财政部、农业农村部批准建设的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之一。目前已有红枣加工企业近百家,形成从种植、收购、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

  大漠边缘,不仅有瓜果飘香,还有棉粮满仓。

  远山青黛,花开如雪,在一师阿拉尔市,棉田一望无垠,采棉机的轰鸣声在大地上回荡,采收过的棉田里,一个个硕大的棉包躺在蓝天丽日下,等待着入库加工。

  一师阿拉尔市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干燥,种棉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产出的长绒棉纤维长、强度高,做衣被暖和、透气、舒适,品质上乘,逐步发展为兵团植棉大师,近年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

  运用北斗导航播种、无人机植保、机械化采收等,一师阿拉尔市实现棉花产业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管理集约化。今年兵团将一师阿拉尔市划为南疆早中熟优势棉亚区,成为兵团棉花优势区域团场最多的师市。

  棉田旁,稻浪翻滚,满目金黄,在一团,饱满的稻穗压弯了腰,日前,2.59万亩水稻全部收割完毕。

  “几十年前的大漠戈壁,如今成了塞外江南鱼米乡!”一团八连职工李超高兴地说。一师阿拉尔市年水稻种植面积近20万亩,今年,他种植的水稻迎来丰收,按市场价格来看收入可观,他计划明年继续种植水稻。

  过去,一师阿拉尔市农业资源单一,如今已形成以棉花、红枣、苹果、香梨、牛、羊、淡水鱼等具有本地特色的、上下游互通的农业产业链。2022年,师市农业总产值达333.4亿元,拥有近60个亿元产值连队,一幅现代农业画卷跃然眼前。

  一份又一份“丰收答卷”,稳住了一师阿拉尔市粮食安全“压舱石”,助力职工群众增收致富,这是持续防沙固沙、改良土壤、发展产业的见证,更是生态巨变带来的沉甸甸的收获。

点沙成金 文旅融合势头强劲

一师十六团职工在公园内演奏乐曲(摄于10月24日)。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辉 摄

  从夜夜黄沙掩门扉,到远陌青山绿意长,一师阿拉尔市不仅成为职工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也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开辟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天地。

来自浙江省杭州市的游客在一师十一团“沙漠之门”景区合影留念(摄于10月25日)。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玲玲 摄

  10月23日,2023阿拉尔·亚洲旅游形象代言人选拔大赛总决赛举办,选出了一批集智慧、才艺于一身的阿拉尔文旅形象代言人,讲述师市红色故事,展示阿拉尔屯垦旅游文化,宣传音乐文化、非遗文化特色文旅资源、特产和美食,提升了一师阿拉尔市的影响力。

  10月18日,中国·阿拉尔第八届红枣文化旅游节在一师十三团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与各族职工群众齐聚一堂,共享文化盛宴。

  10月14日,一师五团沙河镇第四届苹果文化旅游节开幕。“等你苹分秋色,沙河果然非凡”主题响亮,上千名游客齐聚五团,看精彩演出,品优质果品,领略美景美物,苹果文化系列旅游产品备受青睐。

  9月29日,塔克拉玛干·三五九旅文化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举办“盛世华诞·魅力塔漠”第四届金秋沙漠文化旅游节,现场签约涵盖娱乐体验类、住宿类、文化类等6个领域的项目,“沙漠之门”系列越野赛事、“沙漠瀚海”大型音乐节、“沙漠星空”篝火电音节精彩上演。

  ……

  沙漠不是“沙魔”,用好丰富的沙漠资源,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师阿拉尔市全力实施“旅游兴师市”战略,按照“规划、布点、串线、提升、建园”的发展思路和“一团一品(景)、一河两岸、七街八馆、百里画廊”总体要求,以高质量文旅项目推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一师阿拉尔市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1家、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镇)4家、国家沙漠公园2家,获得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全国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等诸多荣誉称号。2022年,一师阿拉尔市旅游接待量22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2.46亿元。今年,一师阿拉尔市旅游市场火爆,预计可完成年接待量突破400万人次的目标任务。

  一师阿拉尔市大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春润阿拉尔”“夏炫阿拉尔”等“四季阿拉尔”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一师十四团樱花节、一师九团梨花节、一师七团中华龙舟节、一师阿拉尔市首届“地窝子杯”特色美食大赛等27项文旅节庆赛事活动,吸引26万名游客前来,着力打造“四季阿拉尔”文娱品牌。

  围绕沙漠景观、“五湖四河”,一师阿拉尔市充分挖掘塔里木河百里画廊的文化内涵和自然特质,聚焦全域游、四季游,发展特色旅游;做精做强塔克拉玛干·三五九旅文化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建设塔克拉玛干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不断完善游乐设施和配套服务。

  生活在沙漠中的城市,阿拉尔人懂得水的重要性。一师阿拉尔市先后修建了胜利、多浪、上游三大平原水库,在塔里木河源头的零公里标志碑上,刻有三条河流交汇形成的图案,从左看是马头,从右看是龙头,寓意龙马精神。

  在这里,塔里木河滚滚向前,次生胡杨林和原始胡杨林遥相呼应,金黄的树叶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近年,一师阿拉尔市加大塔里木河百里画廊旅游项目建设力度,重点建设塔河源度假区、睡胡杨谷等核心景区,打造一团、十六团等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扶持职工群众开办农家乐、民宿,推动阿拉尔市全域旅游再上新台阶。

  同时,为进一步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一师阿拉尔市制定《一师阿拉尔市以奖代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实施“台州万人游阿拉尔”等旅游援疆项目,兵地联手共同打造沙漠自驾游、红色军垦游等4条旅游线路,开发文创产品,旅游经济强劲复苏。今年前9个月,一师阿拉尔市累计接待游客391.19万人次,同比增长73.86%;实现旅游收入20.36亿元,同比增长64.31%。

  昔日荒漠戈壁,今朝生态新城。厘清资源家底、找准发展方向,奏响“旅游兴师”奋进曲,未来的一师阿拉尔市将更加容光焕发、魅力四射!

  (来源:兵团日报)

最新更新